高考文综冲刺指导:梳理主干知识重视模考题
2008-05-04 14:02:10腾讯教育
主持人: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腾讯嘉宾聊天室,离高考只剩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复习时间、如何在考场上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事,今天我们就请来了精华学校的三位老师。首先我先介绍一下三位老师。首先是尚友硕老师,是精华学校政治主讲教师;女老师是张习志老师是精华学校地理主教教师;最后一位是刘志强,是精华学校历史主讲老师。
高考政治复习冲刺计划
尚友硕:那我先说,据我们政治学科来说,最后这一个月的时间其实也很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这一个月的时间提高成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一个月的时间具体怎么安排呢,我自己感觉通过这几年高三的教学,总结出最后一个月应该抓好这几个方法:首先第一个,我们每一位考生的手中都有北京市发的考生说明,在考生说明当中对于这些政治学科,从考试的要点、知识点,以及到命题的思路、方向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所以第一方面我认为考生首先把考试说明用好,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很多学生会提这样一个问题,说我们是不是还需要看知识?需要回归课本,第一方面可以结合这个问题来看,我认为一定要回归知识。
当然我们回归知识刚才提到了考试说明怎么回归呢?第一个方面应该利用好考试说明来回归知识,考试说明当中有知识点的明确规定,考生可以利用考试说明当中这些知识要点,可以从经济、哲学、政治三方面全面的梳理知识,千万不要犯一种错误,不能说现在要看知识,就是把高中的五本书放一起看一遍,其实这是没有效果的。
我们要想提高对知识的把握,那就要按照考试说明中的要点来回归知识,通过考试说明当中的要点,我们可以检验自己,到底在知识方面的把握还有哪些问题,我们回归知识应该是去回归那些我们存在问题的知识,高考当中容易考到的主干知识,而不是从头到尾浏览知识,那种效果就没有意义了。
这是从考试说明这个角度来说回归知识,我觉得这是考生在这一个月中首先要做好的事情,毕竟政治高考不管是以什么形式来命题,万变不离其宗,它的知识是永远不会变的,所以我觉得第一方面是回归知识,用好考试说明二者好好的结合,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现在我们都经历了一模考试,我们北京市一模考试已经结束了,大家对于一模考试都有自己的认识,通过一模考试给同学们带来一个信息,也就是说到底我们在一模考试之后,我们在做题当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其实现在的学生都会有一个疑问,说我们这段时间一方面要看书,要回归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要做题,但是要做什么题?做多少题,这是目前学生问得比较多的。
通过这几年教学,在最后这段时间的确我们要做题,但是这个做题不是以数量为标准,不能说我做得题越多,效果就越好,其实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精华学校的老师讲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经典,如果现在让考生做大量的题会导致这样的情况;第一,大量的去做会做的题,反而使考生越来越迟钝,效果越来越差,如果大量做那些不会做的题,难题。效果会使考生失去高考的信心,所以从做题的角度来说,第一个方面应该是选做题,最主要的选题方向应该还是结合北京市的高考,首先应该把握好题,从05、06、07三年北京市高考文综题这个政治部分,首先考生应该很清晰的去把握,因为它毕竟体现了高考的趋势,一个命题的方向,必须要把这一点把握好。不要认为05、06、07年的高考题都过去了,08年不会出现,原题是不会出现,但是它的方向以及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在这几年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二个认真的研究我们一模考试里的题,大家都知道北京市一模考试题非常重要,因为每年报考志愿很大程度要依靠一模考试的分数,所以在一模考试的命题上,各区都是科学的、合理的,所以还要结合一模考试的题。
比如说找到自己在做题当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就一模考试而言,题的难度,各区应该是合理的,到底哪个区更贴近高考题呢?其实哪个区的题都是科学的、合理的,所以我们要研究我们做过的题,找到自己在做题当中到底有哪些问题,不管是知识问题还是思维方法问题,应该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当中解决自己做题的问题,找到自己的知识问题,我们通过落实回归课本来解决。
如果是思维方法的问题,那就要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来改变自己的方法,对于考生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方面,老师会发很多的题目,我也听很多同学讲过,这个区的那个区的卷大批的发给学生,他自己也会买很多的题来做,其实这种效果不一定好,对于考生来讲,他要针对自己的问题去选做题,这点对考生来说很关键,很重要。
不要认为说这个题我做了,其实做题的目的是什么呢?有的考生根本没有搞清楚做题的目的,就盲目的做题,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最后一段阶段从做题的角度来讲,要符合高考思路来做题,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去做题。
我觉得应该有两个目的性,第一个是应对高考第二个是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样去选择,那些对于自己最有效、最合理的题来做,这是从做题这个角度。
主持人:刚才尚老师把最后一个月的政治复习题提了这么几条,第一要抓住考试说明回归课本,第二个要重视模考题,从模考题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高考的规律。第三点就是要有重点的去做题,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通过做题来克服它们,我想很多学生听了尚老师的解答对于政治复习应该有数了,接下来请张老师谈谈地理方面的最后一个月应该怎么安排时间。
高考地理冲刺复习安排
张习志:应该说高考是一个基础、思维还有心态三合一的考察,所以它不像同学想象中那么可怕,但是它也不容易突破,所以我们要想成功的突破这一次,我觉得就是这三方面,基础、思维、心态,我也想从这三方面跟大家谈谈。
关于基础可能大多数同学在文综这块有这个感觉,一说地理就难。为什么地理难?我看了同学们,觉得地理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的综合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有的可能自然地理学得好,觉得地理挺简单的,等到人文的时候就傻了,有这种感觉,其实老师也会有这种感觉。有的东西同学答题的时候就觉得这是政治题还是地理题就有这种疑问,有的同学是人文学得挺好,老百姓说了“白话”白话多了就能得分,但是像文科好的同学在学人文地理的时候就觉得比较难,所以我想觉得地理难的同学就在于这块,但是话说回来不是我教地理我觉得地理难,因为咱们要看一下文综学得好的同学,其实地理学好了是拉分的科,你就觉得一通百通,不是像同学想象的一样,文科必须要记忆力好,其实在地理这科这个问题不是很明显。
包括我自己教地理,很多东西我都没有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没那么好了,真正背的话肯定背不下来,就是怎么去学,所以各有各的方法,这也就是基础和思维这块。
因为自然地理偏于理科,那么做自然地理应该怎么做,我要把这个东西记下来,就像记公式,那你做自然地理也肯定要把这个做下来,不是说把它背下来,我觉得记和背不是一个概念。我经常跟学生说的就是,你做自然地理这块题目,你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你要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你看到这个东西,你就想到我要用什么方法去解决。他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比如说像地球运动这块,地球运动块很多同学都觉得是个难点,地球想象不出立体的,我觉得地球就是个平面了,他忘记了地球是个立体,像这块的题怎么做,可能很多同学都非常憷头,其实说白了很简单,涉及地球这块,归根到底就是日照图,他可能把日照图给你变化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要从晨昏线上找东西,通过晨昏线你能判断出日期、能够确定时间,其实地球运动这块考的东西无外乎就是这几方面。当然到具体的题目再看,比如问你太阳高度,你要想纬度距离,要问你昼夜你要看怎么划分,这些都有相关的规律。
最多的像昼夜我跟同学总结了6条,有的不是很多,这个记忆量是非常非常少的,就这么几条规律你记住了这部分的题目都能拿下,我觉得大家掌握了也是一样。
这是自然地理,你要跟这个题目形成一个条件反射,看到题目想到规律,你要知道用什么药治这个病。
但是到了人文地理就变了,我们现在总强调可持续发展,你脑袋里就有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应该是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单追求哪一个都是偏颇,都不行。
另外一个就是思维,你想要你的人际关系和谐关系,那么你就要考虑趣味选择,只有你的趣味选择选择对了,才能达到协调,才能是良性的发展。所以不管生产活动、交通活动也好,实际上你只要达到这两个原则,在论述的时候思路对了、方向对了,这一部分就不是难点,真正记的东西也不是很多。
像区委,同学们觉得太难了,一涉及多区委选择就要提到区委因素,其实你把这些知道之后,比如给你一个地区这个地方发展什么什么农业,它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这个时候我回问学生你告诉我这个题它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结构,考的就是农业的区委因素。
有的同学认为我也能达全,但是为了拿不到分,有的同学就写了几句话就能拿到分。
主持人:都答到点上了。
张习志:对,点就在知识结构上,区委就在区委结构上,人际关系就在人际关系的理论上,也就是那么几句话,所以你要把人际关系和区委抓住,人文地理就拿分了。
到区域地理可能很多同学觉得区域地理更要背了,全国那么多区域、世界那么多区域,每个区域的地势是什么样,要背的东西太多了,我说没有必要。因为心里高考不考你记忆的东西,不是说考谁的记忆力好,它是考谁的思维好,也就是说咱们区委这块不是考你记住了这个地方有哪些矿产或者有什么地形,不是这些。是要让你对这个区域进行思维上的分析,这个思维上的分析有规律吗?有!很简单就一个—定位。
因为咱们前面学的地理的整体性、差异性这些规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你把前面彼此的联系以至于后面人文要素的关系搞清楚的话,这一部分就相当于是实践了,我们说地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科目,当给你一个区域的时候你怎么判断这个区域,你就要用咱们学过的理论,我知道这个地方纬度是多少、经度是多少,如果知道它的气侯,我就可以分析出它的水文情况、土壤情况,等于这地方的自然环境都了解了,那么应该干什么我们自然就能够清楚,如果说平原地方环境特别好,肯定要发展种植业,如果这个地方比较干旱,大家地形比较平坦,那种植业不行可以发展畜牧业,所以说有了自然地理的基础后你再进行人类的活动,你就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本着人地协调的原则你自己就知道怎么做。
我有时候跟学生讲如果你做这件事的话你怎么去做,不要把它想成很上纲上线那种感觉,我说没有必要。你就很朴实的去想,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就是什么样子,所以自然而然你就知道怎么去做,这是学地理的方法,当然前提你要能够定位,定位需要你熟悉全球经纬线的分布,这个是基本功,这个没有诀窍,所有的老师都要记这些东西,等于把地球放到脑子里面了,可能给你一个地方你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哪,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为什么知道这个地方,你要通过这个小地方经纬线判断出它的大背景,是在东亚还是南亚,所以它给的出发点是一个小的,最后真正考察你的是区域的环境,如果这样的话大家就觉得地理确实没那么难,这是我想说的关于高考一定要注意基础、思维,基础知识从哪去落实,到现在就剩下30天的时间,基础主要是以考试说明为纲,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另外我想说的就是心态,我看我们班的学生就出现两种学生,一种情况是已经到头了,我再也提高不了了;一种是觉得有一种恐慌,前者是懈怠后者是恐慌,这两种心态都要不的,越到最后时刻心要越稳,老是想近来考不上大学怎么怎么样,没有用,与其空想倒不如看点东西,我捞的东西越多,进入考场的时候越胸有成竹,也只有你这样做了,有的实力了,真正应考的时候,你才不至于出现意外,只能是超水平发挥,这和心态很重要,所以到最后这个阶段,我觉得如果同学能够把心态静下来,脚踏实地的看看这个月,提分应该是非常有希望的,而且这个提分的幅度不是小分,完全可以达到100多分,但是能不能做到就得看大家自己了。
高考历史冲刺复习建议
刘志强:我想历史和政治、地理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我的感觉是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很重要,普遍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会认为它很简单,尤其是初中讲的内容与高中好多方面看起来就是重合的,所以学生会认为它很简单,包括了会考、中考里面,也有关系。
所以到了真正的准备历史高考的时候问题都出来了,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记住了很多东西,但我不知道在哪里,而历史考试整好就考这点,它是一个历史过程,而学生整好在这方面出问题,我想就这个往下说。
历史这方面主要处理好知识量,从初中、高中,高一、高二都属于在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高一、高二上得每一节历史可都很中,当然我们现在面临高考,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个课本方面是无论如何不能丢的,说得通俗一点历史是个背的学科,可能同学会说老师我也努力了,我晚上不睡觉但是仍然没什么效果。
这个背书还要讲究一些方法,我以古代史为例子,古代有那么多的内容知识点很碎很小,确实需要一定的方法去梳理,这就确定了知识量和线索方面的知识,我问同学古代史一共有几章内容呢?有的能说出来有的说不出来,如果你说不出来那你怎么处理,学生说老师我就看大纲,好的看,不好的不看。这是属于像铲车一样,没有任何的技巧。
客观的说课本上很多内容在中学阶段是无法解决的,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很难的,比如说古代文化利民关于孔子,但是下一道题考到这个你是不是能做,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所以这方面有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第一次看的时候解决的,有些是需要第二次解决的,这方面就需要一些技巧。
也就是说古代史书里面,课本把它分车了6个单元,其实每一个单元里面都应该涉及多5部分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和文化,但实际上课本在编排的时候还是有所侧重的,并不是5个内容都会讲,我们把古代史的书分成6章,5条线索,你会发现有些内容是考到了,有些内容是考不到的,比如做各区县的模拟题,古代史书上除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秦汉部分考不好?这个是不考,隋唐、三国时期这个也很重要,辽、宋、夏、金、元呢,所以你会发现有些是在线索里面,有些不是,这样你就可以适当的舍弃一些内容,如果你所有的都看那就太复杂的。
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往往照顾的面太多,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放弃,都不敢适当的降低,那么你就像一个包袱很沉重的人一样,无法前进。所以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刚开始很有信心,等看到中间的部分看不下去了,过了隋唐普遍感觉知识量多了记不住了,但是这时课程又往下进行,越记越多。然后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再深入一步,古代史的内容有6个单元5个线索,每一条线索里面、每一个单元当中又考到哪些,从高考的层次来说,我们能记到课本上的黑标题部分,或者比较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关于里面具体的表述和解释,那是我们以前在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为了加强理解记忆的,其实在复习的过程中你可以省去。
我可以教一个方法,你可以随便说中国古代史上10个人物,你把这10个人物中,放到碗中去,如果从数学上讲就联系到坐标,按照这个模拟我们可以列举10个地区、10个事件等等,这是自己的尝试,你会发现历史上的很多东西是有技巧的。
当然古代史这方面是比较有效果的,至于到中国史方面这个内容不太容易支起来,但是规律还有。
我举一个例子今年考纲里面新加了一条内容就是清末行政和预备役,清朝的统治更加危机,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是这样的思路,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它是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而现在我们把这个内容加进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在强调三个因素:一个是清末新政关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近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派遣留学生,同学说我知道,洋务运动也派遣了留学生。
还有一个课本上没有体现,我们从综合这个角度上去说,我们会讲科举制的发展,也应该涉及到,它逐渐的被废除问题。
还有第三方面,就是关于它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当然这个问题比较难,它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但是它确定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内容现在考察的角度和以前课本在编的时候那种理解的方式差得很多,可能老师们比较清楚,但是学生有的时候不太清楚。可能学生会问为什么删去那么多内容,有一些现代确实不那么重要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内容很重要,有些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些,有些内容可以大胆的舍弃。
我们可以分成几个线索,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国际关系、思想解放等等,这是整体上三部分,我们在看书当中能够想到有些侧重,但是怎么侧重的问题,这些知识点我知道很重要,也很难,但我怎么办,应该是把他们分而置之,你知道它很难,这就需要我们踏下心来面对它,不要怕它。比如世界史部分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启蒙运动,这些内容不管是以前传统的考法,还是现代考察的角度都很重要,学生也知道那里面设计到6个人两个英国的、四个法国的,但是真正中间的联系区别有哪些?往往我们不太关注,当然从现在考试的角度上说,它不会考得特别难,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得更充分,比较深入这样我们做题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这是看书部分,构建出一个结构,要让自己知道哪部分是重要的哪部分是可以放松的。
第二我想说一说关于做题的问题,做题方面,历史前面12道选择题,到这个时期我们做了大量的题,其实我们平常做的都是一些模拟题,所以你可以把它做得更深一点、更难一点,有的选择题我们知道B是正确的,那D、C呢,每一个想象都有出处,他会造成一种障碍,可能在秦汉部分,但是给你挪到隋唐去,所以我们做的时候这道题做对了,我们必须把另外的三个选项要找到出处它应该在我们课本的哪一个位置,怎么表述呢,应该做到这个程度。
如果还不放心的话可以做得再深一点,你可以自己试着把这道题改一改,如果我认为这道题C是正确的,那么我改题干,改成其他的选项是正确的,当然这个是比较难的,历史书上就是那么些知识点,但是为什么每年都有改变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出题人的意图,卷子背后出题人是怎么考虑的。
出题人也很为难,奥运会、粮食问题都考过,我感觉有点斗智斗勇的意味,出题人给你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让你掉下去,而你要把它简化了,逐渐的练习,看书你就能发现。
关于主观题方面,作为历史这个学科失分是比较多的,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答。我提两个方面,一个是认真的读题,尤其是题干给了引导语部分,也就是37题,它给了一句话,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只看材料和问题,那句话很有用,也就是说它告诉你,我要考察你的角度和方向以及范围,你不看他,你会把自己很熟的内容答上去。
比如说这块内容我很熟我就按自己的思路去答,那你就答错了,人家问的不是这个内容。因此引导语部分,给的主题非常重要。考试一般来说它会让你解释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中学生,它不可能拿个很大很的的问题让你解决,也解决不了,所以只需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沿着思路把课本上所讲的内容做思路上的变通。
后面就是关于处理上的一些思路,这个我简单说一下。一般的说,我们回答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你可以把几个单位适当的练习,有些内容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得出来,比如说给你一段清朝的材料,关于人口。很容易我们能想到,明清时期关于重要经济发展的状况,他的出处时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回答的时候沿着他们的思路去做就可以了。
然后就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一般的说还是分成几部分回答,比如说问你原因、问你影响,一般我们都是从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去回答,当然要做适当的处理,因为有些题设置得非常非常的难,我记得一个曲线模拟题里面考到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署条约,很多同学认为我知道很多条约,结果会失分,有的同学会答割占领土,下来我问学生领土都割占了还谈什么经济发展,所以只要按照答题的方向分成几个模块去答,这样就可以了,当然比较忌讳的就是说大而空的话,这点和政治学科之间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太习惯让学生说这些,太大规模,它的要求具体的细节。
在那个历史的特定环境里面,对这件事情的具体影响,它不要求你做宏观上的把握。举个例子来说地我们学了鸦片战争之后后面有很多影响,很多内容都要背那太难了,那都是历史学家们琢磨研究出来的东西,其实那个里面应该说没有特别大的指导意义,我不是说它没有用,比如说里面谈到了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这段还不如看1931-1937年这段,中国历史具体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关于大段的评述作为历史考试来讲不是特别追求。
刘志强:所以说文综这段时间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有成效。
我举一个例子今年考纲里面新加了一条内容就是清末行政和预备役,清朝的统治更加危机,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是这样的思路,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它是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而现在我们把这个内容加进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在强调三个因素:一个是清末新政关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近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派遣留学生,同学说我知道,洋务运动也派遣了留学生。
还有一个课本上没有体现,我们从综合这个角度上去说,我们会讲科举制的发展,也应该涉及到,它逐渐的被废除问题。
还有第三方面,就是关于它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当然这个问题比较难,它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但是它确定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内容现在考察的角度和以前课本在编的时候那种理解的方式差得很多,可能老师们比较清楚,但是学生有的时候不太清楚。可能学生会问为什么删去那么多内容,有一些现代确实不那么重要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内容很重要,有些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些,有些内容可以大胆的舍弃。
我们可以分成几个线索,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国际关系、思想解放等等,这是整体上三部分,我们在看书当中能够想到有些侧重,但是怎么侧重的问题,这些知识点我知道很重要,也很难,但我怎么办,应该是把他们分而置之,你知道它很难,这就需要我们踏下心来面对它,不要怕它。比如世界史部分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启蒙运动,这些内容不管是以前传统的考法,还是现代考察的角度都很重要,学生也知道那里面设计到6个人两个英国的、四个法国的,但是真正中间的联系区别有哪些?往往我们不太关注,当然从现在考试的角度上说,它不会考得特别难,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得更充分,比较深入这样我们做题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这是看书部分,构建出一个结构,要让自己知道哪部分是重要的哪部分是可以放松的。
第二我想说一说关于做题的问题,做题方面,历史前面12道选择题,到这个时期我们做了大量的题,其实我们平常做的都是一些模拟题,所以你可以把它做得更深一点、更难一点,有的选择题我们知道B是正确的,那D、C呢,每一个想象都有出处,他会造成一种障碍,可能在秦汉部分,但是给你挪到隋唐去,所以我们做的时候这道题做对了,我们必须把另外的三个选项要找到出处它应该在我们课本的哪一个位置,怎么表述呢,应该做到这个程度。
如果还不放心的话可以做得再深一点,你可以自己试着把这道题改一改,如果我认为这道题C是正确的,那么我改题干,改成其他的选项是正确的,当然这个是比较难的,历史书上就是那么些知识点,但是为什么每年都有改变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出题人的意图,卷子背后出题人是怎么考虑的。
出题人也很为难,奥运会、粮食问题都考过,我感觉有点斗智斗勇的意味,出题人给你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让你掉下去,而你要把它简化了,逐渐的练习,看书你就能发现。
关于主观题方面,作为历史这个学科失分是比较多的,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答。我提两个方面,一个是认真的读题,尤其是题干给了引导语部分,也就是37题,它给了一句话,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只看材料和问题,那句话很有用,也就是说它告诉你,我要考察你的角度和方向以及范围,你不看他,你会把自己很熟的内容答上去。
比如说这块内容我很熟我就按自己的思路去答,那你就答错了,人家问的不是这个内容。因此引导语部分,给的主题非常重要。考试一般来说它会让你解释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中学生,它不可能拿个很大很的的问题让你解决,也解决不了,所以只需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沿着思路把课本上所讲的内容做思路上的变通。
后面就是关于处理上的一些思路,这个我简单说一下。一般的说,我们回答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你可以把几个单位适当的练习,有些内容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得出来,比如说给你一段清朝的材料,关于人口。很容易我们能想到,明清时期关于重要经济发展的状况,他的出处时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回答的时候沿着他们的思路去做就可以了。
然后就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一般的说还是分成几部分回答,比如说问你原因、问你影响,一般我们都是从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去回答,当然要做适当的处理,因为有些题设置得非常非常的难,我记得一个曲线模拟题里面考到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署条约,很多同学认为我知道很多条约,结果会失分,有的同学会答割占领土,下来我问学生领土都割占了还谈什么经济发展,所以只要按照答题的方向分成几个模块去答,这样就可以了,当然比较忌讳的就是说大而空的话,这点和政治学科之间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太习惯让学生说这些,太大规模,它的要求具体的细节。
在那个历史的特定环境里面,对这件事情的具体影响,它不要求你做宏观上的把握。举个例子来说地我们学了鸦片战争之后后面有很多影响,很多内容都要背那太难了,那都是历史学家们琢磨研究出来的东西,其实那个里面应该说没有特别大的指导意义,我不是说它没有用,比如说里面谈到了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这段还不如看1931-1937年这段,中国历史具体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关于大段的评述作为历史考试来讲不是特别追求。
刘志强:所以说文综这段时间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有成效。
我举一个例子今年考纲里面新加了一条内容就是清末行政和预备役,清朝的统治更加危机,所以辛亥革命爆发了是这样的思路,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它是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而现在我们把这个内容加进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在强调三个因素:一个是清末新政关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近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比如说派遣留学生,同学说我知道,洋务运动也派遣了留学生。
还有一个课本上没有体现,我们从综合这个角度上去说,我们会讲科举制的发展,也应该涉及到,它逐渐的被废除问题。
还有第三方面,就是关于它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当然这个问题比较难,它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近代的民主政治,但是它确定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内容现在考察的角度和以前课本在编的时候那种理解的方式差得很多,可能老师们比较清楚,但是学生有的时候不太清楚。可能学生会问为什么删去那么多内容,有一些现代确实不那么重要了,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内容很重要,有些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些,有些内容可以大胆的舍弃。
我们可以分成几个线索,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国际关系、思想解放等等,这是整体上三部分,我们在看书当中能够想到有些侧重,但是怎么侧重的问题,这些知识点我知道很重要,也很难,但我怎么办,应该是把他们分而置之,你知道它很难,这就需要我们踏下心来面对它,不要怕它。比如世界史部分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启蒙运动,这些内容不管是以前传统的考法,还是现代考察的角度都很重要,学生也知道那里面设计到6个人两个英国的、四个法国的,但是真正中间的联系区别有哪些?往往我们不太关注,当然从现在考试的角度上说,它不会考得特别难,但是只有我们准备得更充分,比较深入这样我们做题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这是看书部分,构建出一个结构,要让自己知道哪部分是重要的哪部分是可以放松的。
第二我想说一说关于做题的问题,做题方面,历史前面12道选择题,到这个时期我们做了大量的题,其实我们平常做的都是一些模拟题,所以你可以把它做得更深一点、更难一点,有的选择题我们知道B是正确的,那D、C呢,每一个想象都有出处,他会造成一种障碍,可能在秦汉部分,但是给你挪到隋唐去,所以我们做的时候这道题做对了,我们必须把另外的三个选项要找到出处它应该在我们课本的哪一个位置,怎么表述呢,应该做到这个程度。
如果还不放心的话可以做得再深一点,你可以自己试着把这道题改一改,如果我认为这道题C是正确的,那么我改题干,改成其他的选项是正确的,当然这个是比较难的,历史书上就是那么些知识点,但是为什么每年都有改变呢,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出题人的意图,卷子背后出题人是怎么考虑的。
出题人也很为难,奥运会、粮食问题都考过,我感觉有点斗智斗勇的意味,出题人给你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让你掉下去,而你要把它简化了,逐渐的练习,看书你就能发现。
关于主观题方面,作为历史这个学科失分是比较多的,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答。我提两个方面,一个是认真的读题,尤其是题干给了引导语部分,也就是37题,它给了一句话,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只看材料和问题,那句话很有用,也就是说它告诉你,我要考察你的角度和方向以及范围,你不看他,你会把自己很熟的内容答上去。
比如说这块内容我很熟我就按自己的思路去答,那你就答错了,人家问的不是这个内容。因此引导语部分,给的主题非常重要。考试一般来说它会让你解释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中学生,它不可能拿个很大很的的问题让你解决,也解决不了,所以只需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沿着思路把课本上所讲的内容做思路上的变通。
后面就是关于处理上的一些思路,这个我简单说一下。一般的说,我们回答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你可以把几个单位适当的练习,有些内容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得出来,比如说给你一段清朝的材料,关于人口。很容易我们能想到,明清时期关于重要经济发展的状况,他的出处时间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回答的时候沿着他们的思路去做就可以了。
然后就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部分,一般的说还是分成几部分回答,比如说问你原因、问你影响,一般我们都是从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去回答,当然要做适当的处理,因为有些题设置得非常非常的难,我记得一个曲线模拟题里面考到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署条约,很多同学认为我知道很多条约,结果会失分,有的同学会答割占领土,下来我问学生领土都割占了还谈什么经济发展,所以只要按照答题的方向分成几个模块去答,这样就可以了,当然比较忌讳的就是说大而空的话,这点和政治学科之间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太习惯让学生说这些,太大规模,它的要求具体的细节。
在那个历史的特定环境里面,对这件事情的具体影响,它不要求你做宏观上的把握。举个例子来说地我们学了鸦片战争之后后面有很多影响,很多内容都要背那太难了,那都是历史学家们琢磨研究出来的东西,其实那个里面应该说没有特别大的指导意义,我不是说它没有用,比如说里面谈到了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这段还不如看1931-1937年这段,中国历史具体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关于大段的评述作为历史考试来讲不是特别追求。
刘志强:所以说文综这段时间只要我们努力就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