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于长宽:美斯坦福大学提前录取的许三多
2008-02-13 09:45:19中国青年报文章作者:李晓燕
虽然是笨小孩,但要给人惊喜
“相信记单词有技巧的人,最终都学不好英语。”刚刚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前录取通知书的于长宽从不相信“捷径”,也否定学英语有秘籍,喜欢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
这个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中的高三学生,以TOEFL106分,SAT(相当高考)Ⅰ2270,SATⅡ2400满分的成绩,威震校内外。
18岁的于长宽很喜欢称自己为“笨小孩”。
在记者面前,于长宽确实貌不出众,普普通通一身运动衫,人很沉静。
“从小到大我的经历就是给人惊喜。人家认为正常的事就留给正常人做去吧,人们认为不正常的事、不可能完成的事我就来做点。”于长宽的话听上去像是绕口令。
在采访过程中,于长宽就像是一个自谦的老学究,又像是《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虚怀若谷得到了让人怀疑真伪的地步,他最喜欢说的话是“我很笨”、“我的智商一点都不高”、“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
不过他培训学校的老师朱佳佳向记者证实,于长宽同学一直“这个样”。
于长宽确实实现了人生中再一次的一鸣惊人。高中的好友“威胁”他,“如果不请我们吃饭,就集体揍你一顿”。
背叛了理想就背叛了自己的灵魂
我不想和这样的自己生活一辈子
出国对于长宽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于长宽就决定,自己一定要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也许是因为童年的幼稚和幻想,也许是因为我固执和热衷挑战的性格,当别人把读美国名校看作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时,我觉得这就是我寻觅了好长时间的生活,坚信自己要将这条路走到底,并为此制订了异常冷酷的计划,将学习英语作为初高中学习的头等大事。”
而当于长宽高二真正开始留学申请之时,却发现自己对此简直是一窍不通。由于大连消息闭塞,没有留学传统,直到2007年1月16日踏进北京新东方校门那一刻,他才知道北京上海许多的同学从高一甚至初三就开始了学习和申请准备,“我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住在培训学校对面的地下室,于长宽第一次独立生活。习惯了大连温和的冬天,突然来到北京寒风刺骨的中关村,于长宽马上病倒了,鼻涕淌得像自来水,嗓子基本说不出话。
而学习SAT的困难让他感觉比物质条件差更难以忍受。用老师的话说,这是一场对智商和创造力的严酷考验,不仅要达到1.3万单词量,更要有异乎寻常的经验。这是一种“变态”的考试,所以只有先把自己折磨得变态了才能攻克SAT。“智商?我自知不行,物理竞赛高一时考得人仰马翻,后来拿一等奖也纯属侥幸,平时人家做一道题可以领会的东西,我必须做3道,甚至更多,每天熬到深夜才勉强跟上。经验?国内考SAT的人毕竟少,能淘到的辅导书屈指可数,想玩题海是不可能的,可是题海战术是我这种笨人在中国高中学会的唯一本事。”
想要将人家3年的功夫在一年之内做完,而且要做得出类拔萃,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新东方那地狱般的日子里,我白天上TOEFL和SAT课,下课还要回地下室招待所背单词,看英语书,每天300个GRE单词,美国大学历史系教材40万字一个月看完,每天不怎么睡觉”。他历数。
上网,买书,买书,上网,上穷碧落下黄泉,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寻找尽可能多的SAT模拟题,没日没夜地和时间赛跑,“我知道命运给我的机会很有限,容不得我一丝的松懈”。
于长宽十余次往返于北京和大连,由于黄牛党的存在,没有一次是顺利买到票的,K683,T225每次都是没票,更戏剧性的是,早上就是排到整个队伍的第一名,还是会得到“没票!”的回答。有一次,由于时间紧张,于长宽千辛万苦从黄牛手里买的车票却让他晚了4分钟没赶上,坐在北京站的广场上他欲哭无泪。
现在想想,如果申请失败付出的大量财力和心血付诸东流,于长宽都会觉得心有余悸。“我知道如果放弃了,我会鄙视自己一辈子,一个人若是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灵魂,我不想和这样的自己生活一辈子。”
没有被虐杀在报名中笨办法也是巧办法
“我们同学都鄙视出国,老师也不支持,说把黄金当萝卜卖了。”一张嘴,于长宽就显出了他的幽默细胞。
在大连的中学里,留学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大家印象里就觉得高中毕业出国是花钱买学历,很难上到排名前20的世界名校。所以大连多数优秀学生给自己设定的求学规划是,先考上北大清华,然后再考托福、GRE去美国读研究生。
虽然只有18岁,但于长宽显得比同龄孩子要理性很多。
他善于给竞争中的自己定位。“我的同学都是牛人,都全面发展,我要是和他们走一样的路,北大或清华毕业再出国,就得被他们活活踩死。”
从开始留学这条路,到备考SAT、报名、申请学校,于长宽形容是关口重重,“很多优秀的同学都被‘虐杀’在报名这一关!”
于长宽在申请名校的人群里可以说是“大熊猫”。
据了解,在留学申请的人中,最多的人修读的科目是生物,其次是经济、心理学、英文、政治科学。而申请者多数是英文更具优势的女生。于长宽选修物理,刚好躲过竞争“白热化”的领域,又是自己的最爱,自然,在录取时他显得稳坐钓鱼台。
于长宽并不健谈,除非说到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研究高能物理的直线加速中心,长3英里,占地456公顷,走出了5个诺贝尔奖得主。在100年内,国内是找不到这样条件的顶级大学的。”除此之外,其他名校的前世今生于长宽也能娓娓道来。
原来,他同时研究了19所大学,细致钻研5~6所。每一个大学在他脑子里都是一个体系。科研实力、建筑分布、申请关键等等,于长宽都熟记于心。
“申请价格被中介抬得邪乎,我可以将绝对价格压到3000元”,此时的于长宽眼睛里露出一丝狡黠,“我要帮你做要另外收费的,但绝对比中介便宜”。
“有钱就能出国留学”,这是当下很多人的观念。于长宽说:“有钱是能出国,但他们只能申请到百名之外的大学,对于一些国际顶尖知名大学,靠钱是申请不到的。”挑大学,于长宽属于“宁缺勿滥”型,要上就上最好的。
于长宽把这种申请的功夫归功于WORKSHOP(培训学校专为SAT高分学员开办的免费辅导班)。
那时,他以SAT高分成绩兴致勃勃地赶来北京,可一进教室就呆住了,100多人,黑压压一片,SAT都是2200分以上,可谓尖子扎堆。
“他们都是厉害的角色,论家境我最差。”这个辅导班是每周日上课,北京学生确实很方便。
“他们每周日上课坐地铁即可,我却要每周坐飞机、长途大巴、火车往返于大连北京之间,因为还要准备保送北大的考试,学校的课不能耽误。”
有时,飞机火车大巴连票贩子都没票,他就得坐临时的加车L81,L83。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车厢,只有坐票,没有空调,为了给快车让道,走10分钟就得停20分钟,单程17个小时。有几次他甚至48小时内坐了30多个小时的车!有时一夜未眠夜里1点到北京,只能在麦当劳里趴着睡一会儿,有时凌晨回大连,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第二天还得上学。
每次坐这车,于长宽的父亲都会说,“也好,感受一下人间疾苦”。
罪是受大了,但渐渐地,于长宽发现这个“精英班”在迅速缩小,使用的大教室也变成小班授课了。那些看热闹的人走了,那些有北大清华保底的人走了,那些家里有资源容易出国的人也走了。“申请太难,不好玩啊。”最后一次课,教室里不到10个人。
对于这几个人来说,他们多半是机会不多资源有限的。所以只能在这里坚守着不放弃。所以他们都拿到了名校录取的通知书。
如今,通过了北大的保送考试的他还在等待今年3月的到来,到那时可能还会收到其他一些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学校都觉得自己特棒,互相瞧不上。斯坦福以理论物理见长,麻省则以工科见长,到时候我还是要权衡一下,我要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父母没有给我什么资源
但我更珍惜现有的条件
“一步跨入一流名校,大家嫉妒你了吧?”
于长宽呵呵一笑,“人和人在一起是有比较,要是人家比你差一点,会是嫉妒;如果差得多了,别人只会羡慕。我不想让人嫉妒,只让人羡慕”。
但在他的奋斗过程中,于长宽羡慕嫉妒过很多同学和朋友。
是的,于长宽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贵人指引他走上留学路,甚至,他的父母都没上过大学,从来也不能辅导他的功课。
于长宽羡慕过他的高中同学,父母都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教授。“刚上高中就像全都学了一遍似的,什么都走在我们前面。”
同学们都做奥赛的物理题,于长宽像坠入云里雾里,那么多问题都不知道问谁。可他的同学近水楼台,回家父母轻轻点拨一下,就开了窍。
参加竞赛,需要学生懂微积分、大学普通物理,这些大学校园出身的同学父母见识广,便利条件多,找什么人辅导、买什么书,学习计划在他们上学之初就谋划好了。
开始了在北京的课程以后,于长宽又无比羡慕北京的同学。“他们守着新东方,下课可以回到温暖的家,消息多得看不过来,还有那么多同学可以相互交流,鼓励,帮助。我呢,一无所有。”
“北京机会多,竞赛多,得奖多,上北大清华的几率大。北京的学生太幸福了。”于长宽一脸的羡慕。
考SAT于长宽到了香港更开了眼界:他的对手们有的留学海外五六年,TOEFL115分以上;有的北京同学有北大、清华保底;有的同学父母是大学英语教授,似乎他们一出生就会说英语。“而我在辽宁想考上北大、清华都像中彩票”。
“在香港,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一贫如洗,那里的物价是国内的七八倍,一本杂志30多元,一根油条七八元,3本SAT书1000多元。”
可一个事实是,在北京疯狂备战准备出国的人群中,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在荒废时间。父母帮他们报班后,以为他们能在封闭的环境下发奋图强。但那么多北京孩子,进了培训班,却只考得100名之外的学校,或者半途而废,通过父母大额的经济支持和中介的运作才得以出国。还有很多外地考生,他们在封闭集训的时候,经常出现在繁华的街道上,疯狂购物,或者把来北京当做旅行的机会。
“人就是这样的,当资源多到一定程度就不珍惜了,他会把消耗别人的资源当做自己应该的,以为父母的资源就是自己的。”长宽的母亲没有工作,父亲是家里惟一的经济支柱。“我来自中国最普通的家庭,所以会珍惜眼前的条件”。
士兵突击迷最爱说的话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侧面是许三多。
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面对似乎无法逾越的困难,于长宽能做的只有把每一个单词当做救命稻草,熟记每一所学校,他不抛弃父母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梦想,终于,现在的他怀抱着一棵参天大树——得到斯坦福的垂青。
而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起点。
采访到最后,还是那句话,成功的技巧就是没技巧。“我终于理解成功属于奋斗到底的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