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不会加重学生负担
2007-11-29 09:49:30信息时报
3年前,广东率先试行高中新课改,现在这片试验田究竟耕耘得如何?昨天,在“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结大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处长刘月霞等领导就市民关注问题给出明确答案。
对于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问题,副市长徐志彪说,素质教育和课改与高考不存在矛盾,接受素质教育会让学生考得更好,让家长更满意。
2002年,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在全国率先试行高中新课改。广州作为新课改实验区,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一切只能摸索前进。据市教育局局长华同旭介绍,今年高考,在考生人数增幅远大于招生计划增幅、全省上线比例大幅下降情况下,广州上线率达81.55%,获全省五科总分第一名考生在全省占1/3,这些成就充分展现新课程实验的成果。
针对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副市长徐志彪提出四点建议。他说,实施高中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试,而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并提出考试要全面性,经常性,综合性。下一步,要加快农村地区和新城区的基础教育建设,促进全市高中教育和谐发展。目前,政府已投资近50亿元,对老城区小于等于2000平方米的79所中学、小于等于4000平方米的19所中学进行改造。
二是普通高中教育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广州市2001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还不到3万,而今年达6万人,普通高中学位已充分满足需求。
三是要深化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教学理念还没完全深入人心,很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还没落实,招生考试、学业质量评估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以后要深化改革,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四是要将深化改革与高考结合起来。
加强建设选修课丰富学生选择
记者:新课改课程选择性不够突出?有些学校过于注重形式,但学生觉得学不到太多东西?
刘月霞:改革是一个过程,高中新课改没有任何经验借鉴,一切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社会应该有种包容心态,要宽容对待,这样才能把高中新课改的试验完成好。
华同旭:此次新课程实验亮点之一是要增大课程选择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师资、场室、教材、高考等因素的限制,课程选择性受到一定影响。要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学习的人成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人才”,从而实现“每个学生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加强选修课建设,努力增大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记者:新课改增加很多内容,但有人认为加重学生负担?涉及面太广,缺乏深度,比如对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淡化。您怎么看?
刘月霞:这样说法不正确,在高中新课改试验标准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有着明确规定。
华同旭:新课程采用的模块教学有助于学生系统学习,但因模块数量过多,模块容量过大,产生有限教学时间与过多教学内容的矛盾,导致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明显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加重部分学生课业负担,这是当前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如何减少过多的并行科目和模块,如何指导开设选修课程,尤其是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从把握教学内容入手,加强对必修教材研究;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充分利用广州“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所形成的成果,改进新课程课堂教学,从教学内部舒缓课时紧张矛盾。要依据新课标的弹性,坚持在教学上分层要求和分步到位。通过优化课程的实施,更好地推进新课程实验。
记者:有人认为新课改后,对学生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但老师似乎并不专业?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过去三年,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今后,还要继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健全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研网络,用多种途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把它作为实施新课程最重要最长远的保障条件。
同时,我们要加快网上教学资源包的建设和应用。引导教师充分应用,通过更多途径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好适合新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以缓解新课程教学资源欠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