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求学归来的内地学子:经历比资历更宝贵
2007-08-22 09:04:29上海青年报
在香港求学的4年中,这群在上海生活了18年、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曾面临怎样的挑战?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他们身上又发生哪些变化?本报记者通过采访发现,无论毕业后的职业走向如何,至少,在香港的4年求学经历,给了他们一笔受用终身的财富。而香港高校人士亦表示:近年来,赴港求学的内地学子越来越理智了。
蜕变1 英粤双语改变交流心态
4年前,原本想报复旦、交大的张薇最终选择报考香港大学;4年后,原本那个懵懂的女孩已经蜕变成成熟自信、仪态大方的时尚女性。今年刚刚毕业的张薇,目前正实习于香港金融管理局。与此同时,来自香港多个金融机构的高层也欢迎她加入。回忆起4年的求学生涯,张薇用一句话来概括:“痛并快乐着。”
香港大学优良的教学环境给张薇提供了一心向学的客观条件,但烦恼也随之袭来。香港很多同学的交流语言是粤语,这给仅会说普通话的上海女孩儿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教师的英文授课方式,也让她一度不适应。就是在“时而后悔来这里,时而憧憬未来”的矛盾中,张薇开始了在香港大学的4年学习生活。
“全英文教学是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授课方式最大的不同。尽管我很努力地在短时间内适应英文授课模式,但在听力、口语方面的劣势仍然影响和限制了我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这对我这个高考英语拿135分的尖子生而言,自信心上无疑是不小的打击。与此同时,广东话又成为了一道横跨在我面前的鸿沟,在一段时期内,我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整个人相当自卑。”
但张薇很快发现,原来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糟糕:在心情不好时,老师们愿意听自己的倾诉,并提供解决方案。由于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语言的障碍并非自己独有。就是在彼此摸索对方的谈话意思中,小张的英语、粤语水平取得突飞猛进,与人交流的方式与心态也全部得到了改变。
蜕变2 强度课程逼出学习能力
“香港不少大学专业的学制只有3年。这3年还比内地高校的3年短很多,所以时间相当紧张,学生的压力很大。”对于浸会大学的甘宁来说,初到香港的日子,平时功课非常忙碌,期末考试的时候更要忙到“底朝天”。
香港一些大学比内地高校的学制少一年,但是以治学严谨著称,这就意味着要把4年的内容压缩到3年来学,学习节奏非常快,一般4月就要开始筹备考试,而且春节、复活节很多节日都放假,用来学习的时间很紧张,让“觉得到香港,压力会减少一点,享受电视剧里轻松的大学生活”的甘宁一时难以适应。
就是平时,教学的节奏也颇为急促。老师讲课用的多是PPT,上课内容学生都要事先去打印好,连教科书也是老师把书单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每个人,学生自己到书店里去购买。每一个课程不只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还要交一些论文,做一些演讲,这让甘宁在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很快,甘宁就发现并尝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甜头。“譬如我们有很多学生跟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也会学到一些可能以前学不到的知识。一开始有一门课叫做认识香港,老师就选定一个话题,四五个学生一组采访当地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人,采访以后会做成短片,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播放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如果反映好的话,也可以接受同学的提问和老师的提问,就会觉得蛮有意思的。”
甘宁表示:“在香港读书之后,明显感觉视野开阔了,性格上也成熟了不少。就今后的发展来说,‘港归’的资历是重要的,但这段经历所带给我的东西更重要、更宝贵。”
蜕变3 独立生活培养新好男人
对于多数到香港就读的内地学生来说,这是18年来第一次长时间、远距离地离开父母、离开家。而对于从小拼命啃书本,没有一点自己时间和空间的应试“高手”刘毅来说,独立生活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上海到深圳再到香港,从进入机场开始,一切就要靠自己了:办理登机手续,过两道海关,乘火车换地铁再到学校,办理入学手续等,这一切只能是独立作战。”在最初那段时间里,一个人的生活几乎将这个1米80的大男孩打倒了。“我当时的生活是一团糟,上课老迟到,吃饭有上顿没下顿。当时就特别想家,甚至有直接飞回上海的冲动。”
所幸这嘲噩梦”来得快也去得快,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刘毅逐渐适应了离开妈妈的独自生活。“自己现在想想都脸红,平生第一次洗袜子就整整洗了24双,因为我一共就带了25双袜子,再不洗就没得穿了。”刘毅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万事开头难,真的迈出了第一步,情况就开始好转了。”
如今的刘毅不仅能把自己的生活照顾得妥妥帖帖,更是练就了一手营养与美味并举的好厨艺。对此,刘毅笑言:“我相信,今后在找女朋友方面,我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我是标准的新好男人。”
蜕变4 环境落差强化理解能力
“从小港剧看多了,觉得香港应该就是个充满梦想的地方。看到明星机会可能会大一点,喜欢哪个明星,搞不好哪天吃饭碰见,至少逛街的时候会见到。”对于香港这座城市,浸会大学的顾敏毫不掩饰最初选择的冲动。
除了港剧,香港文学也是这位上海女孩选择香港的原因。金庸、梁羽生、倪匡、亦舒、董桥,让她觉得香港是一个文学之都,对于香港的文化氛围也是比较向往。“我觉得香港的文化会比较多元一点,所以当初选择香港去上学。”
“去了以后才发现,我所想象的香港和现实的香港还是有段距离的。”顾敏坦言,港剧无法真实地表现香港这座城市。“在上海看港剧的时候,演员说的普通话都是配音的。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我也不知道。”
至于香港的文化氛围,经过了解她才发现,不少作家都是1949年以后才到香港的,他们现在年龄都已经很大了,对于香港文化氛围的营造已经无法贡献出更多的心力。“就目前来说,香港是一个偏商业的社会多过一个偏文化的社会,理解这座城市必须切身体验过才知道。”
【港校说法】内地生已经越来越理智
记者从几所香港高校获悉,内地毕业生大部分会在港就业或继续到海外进修,回内地就业的占少数。据香港大学统计,留港工作的内地毕业生中,从事的行业多为金融领域,譬如会计及审计、投资银行、银行及财务,也有部分选择医学领域。
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有关人士表示,从近几年来报考港大的内地学生情况来看,学生和家长所看重的并没太大变化,但更为理智。港大内地事务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内地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香港学生更为接近,融合起来也相当快,而且有了前几届的经验,很多新生已经充分认识到毕业后加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对于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他们会更好地利用起来。
【专家提醒】 盲目赴港“镀金” 将遇巨大风险
“不管是内地高校还是香港高校,或是海外高校,在哪里读书对就业的影响现在已经越来越小,现在‘海待’不是也很多嘛。”对于赴港学生在留港工作和回沪发展中遭遇的尴尬,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赴港求学或者留学海外已经无法直接形成就业时的优势,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是找工作的最大依靠。
熊丙奇认为,在毕业生薪资普遍不高的大环境下,赴港毕业生就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定位,对于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要有更清醒的认识:赴港求学首先就是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文化氛围,对于自己是受用终身的。
同时,他也提醒众多学生和家长,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赴港求学,首先要考虑家庭的经济实力,香港高校一年学费约为4万港币,住宿费约为1万5千港币,加上膳食、生活费用,赴港自费生4年总花费在40万元人民币左右。对于一般的家庭而言,经济压力可想而知;其次要考虑学生的适应能力,性格比较开朗的学生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第三要做好未来的规划,盲目赴港“镀金”是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