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热门城市 |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华北地区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东北地区 |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华东地区 |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华中地区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区 |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区 |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华南地区 | 广东 广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关注高考网公众号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首页 > 高中频道 > 高二生物复习方法 > 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

2006-12-28 16:13:58中国高中生网

 1.运用科学观点统帅学习

    (1)哲学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也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而高中生物学的内容,恰恰是涉及到生物的共性、生命的本质知识,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统帅我们的学习。具体来说,以下几个观点,在学习时应给以足够重视。

    ①生命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生命现象也不例外。无论是非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还是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无论是低等的菌类、藻类,还是高等的动物、植物,所有的生命现象无一例外的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即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这一点不但说明了生物和非生物的统一性,而且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物质性。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又进一步构成各种化合物,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各种化合物有机地组织起来,就构成了原生质,原生质就是生物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有了原生质才能进一步分化为生物细胞的三个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这一由化学元素到细胞结构的形成可用下表表示:

    上表说明了构成生物的各种化合物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这就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物质性。上述内容主要是高中《生物》第一章学习的内容,在其他章节中也处处体现生命的物质性。这是我们学习高中《生物》首先应明确和运用的一个基本观点。

    ②生命物质的运动性。

    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整个宇宙都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无一不在运动着,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着,生命物质也不例外。生命物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个生物体,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构成生命的物质不断地在自我更新着。新陈代谢是生命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也可以说是生物的最基本的特征。生命物质的运动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或者说,新陈代谢有不同层次的表现。

    上表中所反映的生命物质不同层次的运动,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微观层次的物质运动是宏观层次物质运动的基础和组成要素;宏观层次物质运动能够反映微观层次物质运动的状况。

     从生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指生命起源的和种族发展的过程)来看,生命物质的运动性也很鲜明。生物的个体发育,表现在高等的种子植物方面,包括了种子的形成和种子萌发长成新个体两个阶段:表现在高等的脊椎动物方面,包括了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整个个体发育过程,反映了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生命物质的变化发展,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变化发展为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有机体。生物的系统发育,表现出生命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趋向,也就是进化的历程。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物质的变化发展,与系统发育中生命物质的变化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个体发育过程能够重演系统发育过程的一些主要阶段,而系统发育过程又是由无数个体发育过程,通过生殖保持生命物质的连续性而组成的。个体发育的过程时间短暂,而系统发育的过程时间漫长,二者共同反映了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历程。

    上述内容在高中《生物》其他章节中,生命物质的运动性也多有体现。例如,第五章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物质的变化发展规律,直接关系到生命物质运动中的稳定和不稳定。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遗传,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稳定发展;遗传物质的不稳定传递,使生物表现出变异,这关系到生物种族的向前发展进化。这充分体现了生命物质(主要是核酸、蛋白质)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

    ③生命物质运动的矛盾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一切事物包含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可以说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是生命物质内部包含着的矛盾。推动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应该是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同化作用是物质合成、能量贮存的过程,异化作用是物质分解、能量释放的过程,表明了二者是相互对立的。虽然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过程中,都有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同化作用可以说是异化作用的基础,异化作用可以说是同化作用的动力。我们可以把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用下面的图表表示出来:

    正是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这一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所以,才推动着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如果没有了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则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也就停止了,生命也就完结了。用物质运动的矛盾性观点来看生物的本质特征,就会理解得更为深刻,知识就会掌握得更牢固。

    生命物质运动的矛盾性,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绿色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对立统一,生物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性状表现的遗传与变异的对立统一等等,也都是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生命物质内部存在着的矛盾,是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但是,还应该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外部矛盾,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就是说,生命物质与外界复杂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把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而把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因。生命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因,就是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遗传与变异的矛盾等,外因则是生命物质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的矛盾。

    生物体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和变异就是生物体内部存在着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就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物体在生存过程中必然与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包括同种的异种的)和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就是生存斗争,这种斗争或矛盾就是生物进化的外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的条件,生物内部遗传和变异之间的矛盾是生物进化的根据,生存斗争是通过遗传和变异而起到选择作用的,其结果就是适者生存。

    其他方面,如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物性状表现(表现型)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发展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分析等等,都需要用上述的观点来指导。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试着对上面提到的一些内容来进行分析,一定会大有收益的。

    ④生命物质运动中的量变与质变。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变化都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而不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或飞跃。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同样具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而且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我们在高中《生物》第一章的学习中,学习到了细胞分裂的知识。细胞分裂之前,一定有细胞内物质的积累和细胞的由小长大而至成熟,这就是量变的过程。当量变到一定的限度,或者说,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细胞就会进入细胞分裂的阶段而形成两个新的子细胞,这就是质变的过程。当细胞分裂成新的子细胞后,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就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分裂间期看,往往看不出细胞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细胞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这时的细胞内部正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也就是量变的过程。当细胞内完成了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完成了量变的过程,此时的染色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形成带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了。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也是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的发展过程;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也体现其中;在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在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过程中,在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都体现了生命物质运动中的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生命物质的量变和质变,以及也们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发展。因此,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根本原因,仍在于生命物质内部的矛盾性。运用量变、质量及其相互转化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统帅所学的知识,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还有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和范畴,如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等,对我们学习高中《生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兴趣的同学可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和自学等方式来进一步学习。也可以在生物课的学习中来体会和理解这些观点。应该坚信学习并运用一些哲学观点来指导和统帅我们学习高中《生物》,是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的。

    (2)认识论观点

    作为高中学生,对于我们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基本过程,应该有所了解,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可以使我们能自觉地按照人类认识的规律去学习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牢固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例如,人类对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就是从科学实验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在17世纪,有一位比利时的科学家叫海尔蒙特( Helmont)他做了一个实验:把一棵柳树苗称重后栽种在一个木桶里,桶里的土壤也事先称重。以后,他只给柳树浇水,不加任何肥料。5年后,柳树苗长成柳树,重量由原来的2.2千克重增至76.5千克,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了60多克。通过这样一个实验,海尔蒙特认识到,柳树增加的物质,主要不是从土壤中来的,最大的可能是从水中得来的。以后,有人做了化学分析,知道柳树增加的物质有很大一部分是碳元素,而碳元素绝不是从水里来的。于是有的科学家又猜想,柳树增加的物质可能是从空气中得来的,因为空气中有含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气。根据这个设想,科学家又设计了实验:把柳树栽在一间温室内,如果把室内的二氧化碳气抽去,柳树便停止生长;把二氧化碳气放进室内,柳树又开始生长。通过科学实验的实践,人们终于认识到,柳树原来利用的是水和二氧化碳来增加自身重量的。就这样,经过科学家们一代一代的努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之谜被人们认识到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又用到生产实践中,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

  今天,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中的内容,都是许许多多的前人(包括科学家和普通劳动者)在他们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经过实践证明过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再去重复前人总结这些理论的全部实践过程,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知识多是间接的知识。因此,我们的学习过程,就要注意这些间接的、理论性的知识,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重要问题。这牵涉到我们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的问题。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或两种形式,指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所得到的是直观的、生动的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一切认识的基础。但是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判断、推理和概念的形成的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综合感性材料并加以整理和改造而成的,它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的进一步深化。理性认识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虽然,我们学习的都是间接的知识,但也要注意从感性认识开始,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课堂上,我们一定注意到了,教师总是用活的生物或标本、模型、挂图、板图或生动形象的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来加强直观性。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化教育手段也广泛应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手段,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所以要加强直观性,主要是为了使我们在学习中对所学的知识先有感性认识。我们平时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认真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及生物现象,也会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课内外的感性认识,是我们进一步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课堂上,教师会对各种感性材料加以分析、讲解、综合,然后,总结出理论性的内容,即上升为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就增强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并扩大了我们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范围。例如,我们学习原核生物时,首先要看书中的插图或教师讲课用的挂图,当然也可以看有关的电影、录像,以形成对原核生物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会总结出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等理性认识。有了这一理性认识,当我们遇到放线菌、衣原体等生物的归属问题时就会解决,即它们的细胞结构中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它们都属于原核生物。这就增强了学习能力,扩大了学习范围。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复前人的全部实践过程。但是,有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还是可以适当地重复一下,以增强我们的感性认识,这对学习理论知识,即形成理性认识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的内容中,安排了几个实验,虽然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先讲理论知识,后用实验来验证理论,但是,有的学校,有的教师,就采用了先实验后讲课的方式。例如,叶绿体中含有哪些色素?对此问题的解决是先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通过实验,先有了滤纸条上四个色素带的顺序、颜色、宽窄等感性认识,再来进一步认识各是什么色素,以及含量和作用等理性知识。这种做法符合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的。

    当然,把实验全部按验证性实验来对待也是有意义的,虽然,感性材料是在理性认识之后出现的,但仍然起到形成感性认识和加深理性认识的作用。

    总之,在我们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明确我们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习中,要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感性材料和教师提供的各种感性材料;注意教师是如何把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处理,而上升为理性知识的;注意抓住一切能进行实践的机会,如实验课、课外活动等,认真地动手、动眼、动脑,以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对理性认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特别是要运用各种生物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释周围的生物现象,和解决一些生物方面的实际问题。一句话,要想学好生物学知识,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这样两个认识上的“飞跃”。

    (3)系统论观点

    学习一点系统论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系统”这个词,我们大家是很熟悉的,高等动物和人的身体是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构成的,在自然界还有生态系统等。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成为系统的,不成系统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大至宇宙中的太阳系,小至原子都自成系统。生物体本身也是一个系统,那么,反映生物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也就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什么是系统呢?在初中学习生物学和生理卫生知识中,曾学习过“系统”的概念: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做系统。这个概念是个狭义的概念,仅仅适用于生物学和生理卫生。现在我们还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明确广义的“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的某些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一广义的概念则适用于任何事物。下面我们以生物系统和生物知识系统为例,来分析一下系统的特征:

    第一,系统都包含有两个以上的部分(或要素)。就高中《生物》所学习的内容看,重点反映的是生物的本质,而初中各门生物课重点反映的是生物的一些现象。高中《生物》的知识系统,包含了七章内容,这七章的知识,可以分成五个部分(或要素):

    这五个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高中《生物》知识系统的整体。构成整体的每一个部分,又可以称之为子系统,因此,我们又可以把上述的五个部分看成是五个子系统,即物质和结构系统、自我更新系统、自我复制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系统(即生态系统)。这五个生物学的知识系统,实际上也就是生命系统中的五个子系统,这五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生命物质运动的整体。

    按照系统的这一基本特征,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知识,分成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是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又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或要素)组成,即又可以把每个子系统分成为更小的、相互联系的子系统。

   第二,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或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各种不同的联系和不同的结构。上述五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显而易见的。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子系统的物质、结构基础,生命的各种活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变化,都是在细胞这个基本结构单位中进行的。生命的自我更新系统可以说是其他子系统的生理基础,生命的各种活动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完成的。生命的物质、结构和生理,又都必须有增殖过程,这就是自我复制系统所完成的功能。生命物质运动、更新和各项生命活动,以及生命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必须有自我调控系统来进行协调。生命的自我更新系统、自我复制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功能,如果没有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见,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我们把五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知识系统的横向联系的话,那么,各子系统内部知识的联系可以看成是纵向联系。以第一章细胞(即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的内容为例,从化学元素到化合物,再到原生质,再到细胞,其纵向联系很清楚。从横向联系看,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不但在第一章的细胞结构和分裂中有所体现,而且在第二章,即生命的自我更新系统中,体现在酶的作用和蛋白质代谢等方面;在第三章和第五章的生命的自我复制系统中,体现在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等方面;在第四章的生命的自我调控系统中,体现在某些蛋白质类激素方面;在第六章和第七章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系统中,体现在生命起源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方面。其他实例很多,不多列举。

    上面提到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以及其他一些联系,都可以看成是生物学知识系统的内部联系。生物学知识系统与其他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则可以看成是外部联系,主要表现在生物学知识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蛋白质、核酸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是比较难懂的知识,如果联系化学知识、数学知识,就不难理解和掌握;遗传中的机率问题,联系数学知识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细胞吸水原理、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植物的蒸腾作用、能量代谢等问题,联系物理知识,就变得比较容易了。再如,联系政治课学习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生物的现象和本质,就能深刻地理解,利于掌握。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统与子系统是相对的,生物学知识相对于各章节的子系统来说,它是系统,但是,相对于中学全部的知识系统来说,它又是一个子系统,这可以说是系统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第三,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都由更小单位的部分(或要素)组成,反之,任何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或者说,任何系统按照一定的隶属关系而形成等级或形成层次。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的层次性是极明显的,可以用下面的图表表示:

    生命物质的自我更新系统,也有不同的层次,这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自我更新系统的层次与上列图表所表示的结构层次是一致的。生命物质的自我复制系统中的生殖发育过程,虽然主要是个体水平的,但是,仍然是建立在细胞水平(主要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子水平(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等物质的积累)基础之上的,从群体水平看,则是系统发育的层次了。生命物质的自我复制系统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也分成为分子遗传、细胞遗传、个体遗传和群体遗传的不同层次。生命物质与环境关系的系统中,生命起源的系统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分子水平上,即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其层次。

    第四,任何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是开放的,封闭将导致系统的崩溃和灭亡。生命系统就是个开放的系统,生命的存在和表现出各种特征,必须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发生错综复杂的作用,与环境之间必须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生命才得以维持和发展。一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停止了,或将生物封闭起来,则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完全用于内耗,由于没有外来能量和物质的补充,必将导致生命物质运动的停止、生命系统的瓦解。生命系统既然是个开放系统,那么,反映生命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系统,也应该是个开放系统。知识系统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生物学知识一定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如数、理、化等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运用,这样才能学好生物学知识;学习生物学知识一定把生命系统的开放性作为我们认识生命的一个重要观点,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把各子系统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起来,如新陈代谢的自我更新系统必然与生态系统有密切联系;学习生物学知识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任何一部分内容,都要使知识向周围扩散,以使各部分知识都能从多侧面、多角度建立联系,此点后面还要具体地加以分析和介绍。

    明确了什么是系统,以及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后,还需要学习一点系统论的几个主要原理,以指导我们的学习。

    ①整体原理。

    整体原理对于我们的学习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在学习高中《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而整体原理就把三方面统一起来。整体原理说的是,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都是有内部联系的,从而使各个部分联接成一个整体,并且系统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即

    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的知识系统就是一个知识的整体,同样,其中第一章的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也是一个知识系统的整体,其他章节的知识系统也是个整体。整体中各部分之间通过各种联系而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结构、知识系统。例如,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如前面所说,是生命物质的自我更新系统。这一系统是由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和高等动物的新陈代谢,这两个大的部分组成的,而其中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又由一些更小的部分构成,可用下面的图表表示:

  图表反映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知识系统的整体,这个图表的功能不但能使我们在学习中对代谢的每个部分的知识,如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有清楚的了解,而且这个图表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即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所产生的功能。图表中用“?”标出了部分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就可以联系其他知识内容,如叶绿体、线粒体,就联系了第一章的知识;水分代谢中水分的利用,就联系了后面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知识,以及前面第一章有关水在细胞中的作用等知识。同样的道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四个部分之间,也有着各种联系,与动物新陈代谢之间也有着各种联系,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其他的知识系统也有着各种联系。只要我们把知识按照整体的原理来理解和掌握,就可以把知识学活,而不用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就是孤立地去记忆知识,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各种联系,这种方法既耗费精力和时间,又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是应该加以改变的。本书后面的许多图表,都是从整体原理的角度,对知识加以整理,使之形成有结构、有系统的整体,知识的各种联系非常清楚,因而使图表的功能大大增加,也会使学习的成效大大提高。

    ②有序原理

    有序原理说的是,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的交换,才可能有序。与外界没有信息交换的封闭系统,要使它有序是不可能的。例如,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生命系统在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进行的,也就是说,生命系统是个开放系统,生物才能进化,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再比如,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也是在与环境之间进行各种交流中进行的,因而胚胎发育才有一定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种有序使其发展能顺利完成,如果胚胎发育过程中,生命系统封闭起来,则其时间和空间顺序将打破,即由有序变为无序,将导致系统的崩溃。

    根据有序原理,我们在学习高中《生物》的过程中,第一,应注意使我们的思维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自觉主动地、生动地争取与外界交换各种有用的信息,这包括课堂上认真听讲(输入信息)、认真思考(加工信息),认真作业、复习考试(输出信息),课下阅读生物课外读物、观察和解释各种生物现象、动手采集和制作标本等。通过课内外的信息交流,使我们的思维越来越有序。其中,特别是思考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接受信息后的思考过程,实际就是在大脑里,使各部分贮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形成知识的结构、系统,成为更加有序的知识整体。第二,应注意使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知识系统也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主要体现在要使生物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习生物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此点不言自明,故不多叙。学习生物知识一定要与相关学科的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这在前面已经谈到,此处不再重复。第三,应注意对我们学习的高中《生物》知识的系统重新加以组织,使之更加适合于我们学习,更加有序。高中《生物》知识本身是有序的,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能力基础等,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之更加有序,更加利于我们掌握和运用知识。本书中的大量图表就是对课本知识经过再加工而形成的更加有序的知识结构。例如,前面说到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图表,我们可以把它再加工、提高为如下的图表:

    图表反映的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中的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图中每个箭头都表明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如①表示根吸收水分中的1%左右用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②表示水分代谢与矿质代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水分是矿质元素吸收的溶剂;③表示水分是呼吸作用的良好溶剂,并参与到呼吸作用之中;④表示呼吸作用为水分代谢提供能量;⑤表示光合作用是呼吸作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⑥表示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部分能量;⑦表示矿质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进一步形成糖类以外的其他有机物;⑧表示呼吸作用为矿质元素的吸收提供了以及能量。

    把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两个图表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不同于课本知识系统的新的知识系统,这个新的知识系统不仅反映了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全过程,而且反映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因而比课本的系统更加有序,更利于理解和掌握。

    其他还有一些原理,如反馈原理,在后面的一些内容中还将涉及到,这里不再展开谈论;再如,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原理后面也会谈到,也不再展开谈论。

[标签:学习方法 高中生]

分享: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高考网微信
    ID:gaokao_com

  • 👇扫描免费领
    近十年高考真题汇总
    备考、选科和专业解读
    关注高考网官方服务号